— ——學習國家發(fā)展理念 關注民族振興大業(yè)
集團公司企業(yè)文化管理學習???/span>
導讀: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。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,任何國家都不會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和發(fā)展,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對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。關注時事政治,就能理清現在世界的發(fā)展脈絡,就能順勢而為。本文作者羅天昊很多觀點耐人尋味,從其論述國家興衰的觀點也可領悟企業(yè)發(fā)展之道,值得思考。
在未來時代,無論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,還是傳統工業(yè)強國,都難以產生如當今美國這樣的超級強國,美國的強大,不僅在于站立山顛,執(zhí)天下之大象。更在于沉潛于山谷,虛心匯聚天下資源。
最近中科院國家健康研究組認為,中國在2019年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,而在2049年,將取代美國的地位,成為全面的世界霸主。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,對比美國及歐洲各國等發(fā)達國家的經濟衰退與動蕩,中國經濟尚能維持遠較世界平均水平為高的增長,使中國的國內民族情緒高漲,普遍產生了中國取代美國,成為未來霸主的幻覺。
在中國了望未來的時候,我們卻發(fā)現,美國,仍然站立在高山之顛。
自世界步于近代和現代以來,曾經誕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、英國、美國。而此前兩大霸主,都已經日落西山,其衰亡歷史,很容易使人聯系到目前的美國,于是,華爾街危機稍起,美國衰亡論便甚囂塵上。
未來的美國,是逐步衰落,還是走出困境,仍然占據世界舞臺的中心?
美國會象西班牙和英國一樣衰落嗎?
無不死之人,無不衰之國。
曾經的世界霸主荷蘭和英國的相繼崛起于衰落,令人嗟嘆,而當今美國遭遇挫折,是否也意味著其衰落的開始?
荷蘭,西班牙與英國曾經的衰落,很大原因,是因為其母體與海外殖民地之間,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。以西班牙為例,其16世紀鼎盛時期,殖民勢力范圍遍及歐、美、非、亞四大洲。
但是在西班牙本土,各種奢侈品消費興盛,制造業(yè)等實體經濟日益萎縮,英國、法國、荷蘭的加工業(yè)占領了西班牙國內和殖民地的市場。1588年,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。由于母體經濟的殘缺,西班牙國內經濟缺少自我調整能力,其海外殖民地或獨立建國,或被新起帝國侵吞,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,最終被英國取代了霸主地位。
英國的衰落過程與此類似,持續(xù)兩個多世紀成為世界霸主之后,英國本土的工業(yè),也日益空心化,金融等高利潤行業(yè),才是本土商人熱衷的事情,隨著法國,德國、美國,乃至后來的日本和俄羅斯均逐步進入現代國家行列之后,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的惟我獨尊地位逐步被打破,在一戰(zhàn)和二戰(zhàn)之后,英國對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,此前依靠海外資源掠奪的優(yōu)勢幾乎蕩然無存;英國也由此衰落。
但是,當今的美國,與西班牙、英國卻大為不同。
西班牙與英國在衰落時候日益成為虛體經濟,而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實體經濟,美國不僅制造業(yè)和服務業(yè)發(fā)達,在很多后發(fā)國家犧牲農業(yè),造成普遍的結構性矛盾時,美國竟然超越中國、印度、埃及等傳統農業(yè)大國,成為世界第一農業(yè)大國。無論是傳統產業(yè),還是服務業(yè)和新能源、新技術等新興產業(yè),美國仍然走在世界前面,而且產業(yè)結構非常合理。
西班牙與英國過于依賴海外,其經濟是外生性增長的,而美國一直是一個內生性的經濟體,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;具有巨大的自我調整能力和抗擊風險的能力。
美國與當年的衰落時期的霸主西班牙、英國有巨大的不同,這就是美國能夠仍然自我調整更新,維持世界霸主的根源。
日、德為什么不能后來居上?
作為美國之后最強大的日,德兩國,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性巨頭嗎?不能。
從歷史上說,日、德兩國是一種缺乏先天稟賦的國家,從來都不具備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基礎。只能成為次強國。
德國與法國、英國的戰(zhàn)爭,除了爭霸歐洲之外,更主要是爭奪對于殖民地的控制權,而其本源,仍然在于無法解決國內危機。其國內戰(zhàn)略調整能力差,一旦發(fā)生經濟危機,只能依靠掠奪外部資源來解決。所以,德國只能依靠閃電戰(zhàn)打垮歐洲一些小國,一旦碰到前蘇聯這樣的真正巨頭,則不可避免失敗。
日本同樣如此,作為一個島國,其先天稟賦有限,日本侵華,在某種意義上說,正說明日本經濟強盛的脆弱性,只有依靠中國的資源,方可立足未來,,很多當年侵華的日本高級軍官和政府官員,在對華戰(zhàn)爭之時,既驕傲自大,更有隱藏于內心的恐懼,在某種意義上說,征服中國是日本無可選擇的必然之路。
但是,既然歷史沒有給予日本這個機會,在未來,日本是一個會被日益邊緣化的國家。日本的崛起,只不過是得宜中日之間現代化的時間差,在中國尚處于中世紀乃至半封建社會時,已經脫亞入歐的日本,對于中國有一個體制上的比較優(yōu)勢。日本失去了征服中國的機會,即等于失去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永久機會。
而其實,早在100多年前,就有日本人洞察到其未來宿命。而民國時期富有遠見的中國人,如國民黨的蔣百里,共產黨的毛澤東等人,正在此基礎上,預見到中日之間經過持久戰(zhàn)后,日本必然失敗。
同時,日本和德國的崛起,某種意義上具有依附性。二戰(zhàn)后兩國均由美國占領和完成現代化改造,其殘余的封建制度,被逐步掃清。美國逐步將其培養(yǎng)成衛(wèi)星國,他們共同的特性是:高素質的國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、貧乏的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,可以納入美國的體系,而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。
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,是日本、德國迅速崛的重要原因,臺灣、韓國某種意義上也是走的這條路。
先天的缺陷,使日德缺少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。縱使美國衰落,日德也無能力取代,新的霸主誕生之后,日德仍然只能成為未來主流經濟體的互補性力量,這是日德等類國家的宿命。
均勢競爭使新興國家無法成為中心
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之中,關于新興國家興起,并逐步取代傳統強國的假設,已經普遍流行。
《全球通史》的作者,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曾提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 “遏止領先”法則:在轉變時期起先最發(fā)達和最成功的社會要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將是最困難的。相反,落后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則可能更能適應變化,并在轉變中逐漸處于領先地位。
雖然遏止領先假說被普遍接受,但是,這個假說,存在著一個前提,即起先最發(fā)達的社會已經徹底腐朽,失去其調整能力,而相對落后地區(qū)能夠產生新的,完全不同的文明。
幾大新興國家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,要追上美國,尚且需要數十年時間。更何況“月亮走,我也走”,在新興市場逐步發(fā)展的同時,美國也在同步發(fā)展,仍然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能力,遠未到日落西山的時候。
同時,眾多新興國家,都存在著自身的重大缺陷,這些缺陷,將在未來幾十年內,阻滯其追趕既有強國的步伐。在金磚四國之中,俄羅斯資源豐富,休克療法之后,已經完成了社會轉軌,但是,俄羅斯人口總量繼續(xù)下降,勞動力儲備嚴重不足將會制約其經濟的發(fā)展;巴西的能源不足,長期依賴進口,并且國內貧富懸殊巨大,社會結構極不合理。
印度未來人口資源豐富,但是其種姓制度根深蒂固,同時,基礎設施與工業(yè)落后,需要長時間的彌補;墨西哥與南非,越南等,目前均只是地區(qū)性強國,尚且不具備成為全球未來一極的實力。中國貧富分化嚴重,資源缺乏,且人口倒置,未來成為老人之國,活力不再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未來的新興國家的崛起,不僅面臨著與美國等傳統強國的競爭,也面臨著新興國家之間的競爭。俄羅斯希望能夠重振大國雄風,恢復全蘇聯類似的地位,巴西則要從一個“未來永遠在未來”的國家,成為一個“今日之國”,而,印度,則一直宣稱要成為未來的亞洲世紀的主角。
新興國家的群體崛起,反容易出現均勢競爭的格局。難以有某一家遠遠超越眾人,一枝獨秀,直追美國。
在未來時代,無論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,還是傳統工業(yè)強國,都難以產生如當今美國這樣的超級強國,在資源與市場領域競爭的日益激烈,將使各種崛起力量分化。新興國家作為一個整體,將成為未來經濟中重要的一級,但是無法產生一個獨立的、成為全球經濟中心的大國。
知雄守雌,為天下溪
美國的強大,不僅在于站立山顛,執(zhí)天下之大象。更在于沉潛于山谷,虛心匯聚天下資源。
在某種意義上說,美國的強盛,得益于全球化與“后暴力時代”,它有兩大特征。
其一是,與古羅馬與近現代的西班牙、英國動用軍隊地他國的征服不同。美國更多是借助全球化的進程,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網狀的資源整合,在這里,看不到政府與軍隊的影子,而是以個體的企業(yè)為具體的資源整合的主體。
而這種跨國企業(yè),其業(yè)務分散在全球,其對于全球的資源利用,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,也是分散的。如IBM,其研發(fā)中心設在印度,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,其采購中心部分設在中國;而在全球數十個國家,都有銷售網絡;而從一九六七年,麥當勞在加拿大開第一家國外分店開始,其在全球一百個國家共擁有分店超過三萬家。
這種資源利用和經濟擴張的方式,使美國的影響既隨全球化擴展,又不會遭遇到具體的挑戰(zhàn)。這與傳統的帝國遭遇到殖民地的抵抗即土崩瓦解有天壤之別。這種滲透是無形的,而且是分散的。其主體是跨國企業(yè),而非國家。美國的航空母艦暫時開不到的地方,麥當勞和可口可樂早就到了,這是以前的世界性霸主無法比擬的。
其二是,與傳統的通過武力掠奪占領資源不同的是,美國更多的體現了現代性。主要通過自由交易和互惠互利的原則,來獲得外部資源。
與歷史上最強盛的任何帝國都不同的是,美國的強盛,并沒有建立在外部的擴張之上。無論是古代的羅馬帝國,還是近現代的西班牙與英國的資源依靠武力掠奪,所以一旦武力失敗,也失去其資源控制能力。
而美國是一個富有雄才大略的國家,其從100多年前開始,即提出極度富有遠見的“門戶開放”政策,以貿易和交換為主要的資源獲取渠道,其海外雖有駐軍,卻基本沒有殖民地。
這種以為交易和互惠而非控制與武力略奪的新的交往方式,使美國獲得了更為久遠的利益。
“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”在某種意義上說,美國即為“天下溪”。它對于全球資源的控制,并非建立在暴力掠奪上,而建立在成為全球資源自由交流的中樞之上。通過為天下之溪,會聚全球性的資源。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,其吸收全球資源的能力非常強大,電影《功夫熊貓》創(chuàng)造了票房紀錄。
事實上,熊貓文化的發(fā)祥地中國,但國人想象力的缺乏和人文精神的枯竭,為什么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拍出《功夫熊貓》?此種深意,令人反思。
美國的對于全球的資源控制能力,更多通過跨國公司體現。在金融領域,美國的十大銀行,其投資遍及世界各地,在中國,很多知名的新興公司,背后都有美國大銀行的背影,蒙牛背后的摩根,無錫尚德背后的高盛等。在基礎資源領域,美國的石油巨頭,控制了全球石油的流動。
在大眾產業(yè)領域,微軟,IBM、可口可樂、麥當勞、福特汽車、通用汽車等,風靡全球。甚至在下游產業(yè)鏈,沃爾碼成為全球數十萬家供應商的銷售商,以及全球上億消費者的提供商。而美國,則似乎是一個擴大化的沃爾碼:它本身并不擁有更多資源,但是,卻是各種資源的聚匯之地。
在全球500強中,美國企業(yè)約占一半,而在全球化浪潮中,市場自由度的加強,使這些世界性巨頭全球性資源整合能力日益增強。
上帝,國家,可樂
美國的強盛,不僅僅在與器物文明,更在于制度文明。
有一本書,叫做《上帝,國家,可樂》,在國家與企業(yè)的背后,還有上帝的影子。而上帝,則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與文化的象征。正如哈佛大學諾伊(Joseph Nye)所言,美國的強盛,不僅在于硬實力,也在于軟實力。
在商業(yè)領域,美國亦仍為全球之王者,在商業(yè)文化,商業(yè)環(huán)境與具體的企業(yè)治理領域,均領先于全球。
知名商業(yè)雜志《財富》有兩個知名的排行榜,一個是《財富》全球500強排名,一個是全球最受尊敬的企業(yè)。耐人尋味的是,最受尊敬的企業(yè)名單,與全球500強的名單,竟然有非常大的重疊。在2008年全球最受尊敬的十大企業(yè)蘋果, 伯克希爾哈撒韋, 通用電氣,Google,豐田汽車,聯邦快遞等,全部都在全球500強之列。
以“義”為主的最受尊敬的企業(yè),與以“利”為主的全球500強的驚人重疊,似乎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。
一個企業(yè)要贏得全球性的尊敬,在企業(yè)責任,道德倫理,社會公益,造福公眾等方面,都需要作出表率。美國商業(yè)巨頭能夠突破國家限制,被廣泛地接受和推崇,就在于它們身上,體現了一種通用的,普世的,主流的道德與價值觀。正如偉大企業(yè)家,福特企業(yè)的創(chuàng)始人老福特所言,偉大的企業(yè)不僅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,還應該讓身邊的社會更加美好。商業(yè)必須“流著道德的血液。”
同時,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經濟體,也是世界上最為自由的經濟體。黑人奧巴馬,也可以成為當今的美國總統。美國顯示了強大的包容能力和無與倫比的自由精神。美國建成了自由開放的帝國主義(Liberal Imperialism),這正是英法稱霸世界時,因自囿於歐洲傳統的傲慢優(yōu)越、無法轉型而沒落的原因。亦是東亞等富有威權主義傳統的國家無法達到的彼岸。美國將現代商業(yè)精神發(fā)揚光大。
這種自由的經濟體,提供了良好的商業(yè)環(huán)境,在美國注冊的外國公司,當為全球之冠。我們所熟知的很多所謂“中國公司”,很多就是在美國注冊,當很多出自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國內市場和全球自由發(fā)展時,很多中國公司,卻仍然在國有企業(yè)的夾縫中求生存,躲避權力的傷害。
而當中國出現三聚氰胺危機的時候,美國早在100多前的牛奶危機之后,就已經就食品安全立法。經過上時間的商業(yè)社會的演變與進化,美國擁有比較完善的商業(yè)法則與商業(yè)環(huán)境,這也是其一大優(yōu)勢。
而在具體的企業(yè)層面,很多崛起于美國的商業(yè)巨頭,能夠成為全球性企業(yè)的楷模,亦體現了在微觀運營層面,這些企業(yè)處于領先地位。
美國公司股東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,體現出美國文化的某些特點。追求民主與自由成為美國的一個重要社會根基。全民投資幾乎成為美國社會追求平等與民主的文化縮影。
在美國,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最大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一般低于5%。充分的股權流動性、全民投資與嚴格的監(jiān)管等特點,讓美國投資者得以在市場原則下自由選擇投資機會,充裕的資本優(yōu)勢讓美國公司得以不斷擴大投資規(guī)模,并積極拓展全球經營,提高全球競爭力。在全球范圍內,美國式公司強調公司治理、股東利益至上等理念備受推崇。
自我革命的國家才有希望
李克強云,改革是最大的紅利。
在亞洲,日本亦是靠改革而騰飛。19世紀后期,日本搞明治維新,中國人嘲笑日本是小國,不愿學革新。后來日本崛起,擊敗了老大帝國的中國。而在二戰(zhàn)之后,日本更盡興了全面改革,徹底掃清了封建殘余,打擊財閥實力,推行現代文明,由此實現了二次騰飛。
值得警惕的是,在”五不搞“的與語境下,中國縱使可以不學西方,但是,新興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越南,其改革轟轟烈烈,中國仍然象當初不學日本一樣,嘲笑越南是小國,連越南都不肯學。
美國能夠強盛200年,并且至今不衰,就與其強大的自我內部革新能力有關。19世紀中期,隨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的矛盾,美國通過南北戰(zhàn)爭,滌蕩了污穢,掃清了發(fā)展道路,遂一躍為世界第一強國;在二戰(zhàn)之后,美國通過馬丁-路德-金發(fā)起的民權運動,完成了對自我的又一次清算與革新,而經歷9-11的事件十年之后,美國在紐約世貿的廢墟上建立了9-11清真寺,族群融合與信仰的寬容,成為美國社會反思后的共識。
未來中國要趕超美國,最大的希望,并非在于硬實力,僅僅在經濟總量上超越,更重要的是軟實力,在制度和文化領域,不停改革,學習土耳其,在文化領域,徹底摧毀傳統的腐臭,涅槃而后新生。
事實上,中國一百多年來,骨子里一直沒有超過張之洞。“中國特色”的借口,其核心仍然是“中學為體”,只不過不愿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換了塊招牌。而在政治領域,更需要實現民進官退,還權于民,將權力的惡獸鎖緊籠子。
中國的改革,日久彌新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,毛澤東領導的二次共和再造,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,是為中國的現代化的三次重要變革。未來,中國需要第四次大變革,以徹底掃清現代化的障礙,實現全面振興。
信息來源:辦公室/熊萬平